(一)学术团队
1.学术队伍:
leyu乐鱼官网目前共有教师63人,教授14人(含长聘教授5人)、副教授36人(含长聘副教授1人)、讲师9人(含助理教授1人)、助教4人。博士学位19人(含国外获得博士学位6人、leyu乐鱼官网获得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24人、学士学位20人。职称和学历结构比较合理,教授职称在教师总数中的比例(22.2%)较高。体育学二级学科分为四个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各学科方向师资队伍力量较为均衡,且均有各自的学科带头人作为领军人物,全面把控学科发展方向。
序号 | 研究方向 | 姓名 |
1 | 民族传统体育学 | 王玉林 |
2 | 民族传统体育学 | 郭惠珍 |
3 | 民族传统体育学 | 张继东 |
4 | 民族传统体育学 | 马勇志 |
5 | 民族传统体育学 | 董刚 |
6 | 民族传统体育学 | 冯宏鹏 |
7 | 民族传统体育学 | 乔凤杰 |
8 | 体育教学训练学 | 王海燕 |
9 | 体育教学训练学 | 张敬军 |
10 | 体育教学训练学 | 周放 |
11 | 体育教学训练学 | 何奇泽 |
12 | 体育教学训练学 | 王壹伦 |
13 | 体育教学训练学 | 张培萌 |
14 | 体育教学训练学 | 贾昱冰 |
15 | 体育教学训练学 | 杨听宇 |
16 | 体育教学训练学 | 邢玮 |
17 | 体育教学训练学 | 蒋婷 |
18 | 体育教学训练学 | 张绍良 |
19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周涛 |
20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孙葆洁 |
21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高全 |
22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刘银斌 |
23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马汝平 |
24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王光林 |
25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杜超 |
26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曹振水 |
27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萧龙 |
28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张颖洁 |
29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许林亚 |
30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吴小五 |
31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于芬 |
32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李波 |
33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李庆 |
34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王俊林 |
35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彭建敏 |
36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刘爽 |
37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张会景 |
38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李成伟 |
39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姜来 |
40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王烨 |
41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田奇乐 |
42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张树峰 |
43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姚永光 |
44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张文清 |
45 | 体育人文社会学 | 陈伟强 |
46 | 体育人文社会学 | 张威 |
47 | 体育人文社会学 | 那树森 |
48 | 体育人文社会学 | 陆淳 |
49 | 体育人文社会学 | 赵青 |
50 | 体育人文社会学 | 许淑文 |
51 | 体育人文社会学 | 马为民 |
52 | 体育人文社会学 | 张新贵 |
53 | 体育人文社会学 | 刘波 |
54 | 体育人文社会学 | 邢钰 |
55 | 体育人文社会学 | 周小菁 |
56 | 体育人文社会学 | 胡凯 |
57 | 体育人文社会学 | 胡孝乾 |
58 | 体育人文社会学 | 郭振 |
59 | 运动人体科学 | 刘静民 |
60 | 运动人体科学 | 马新东 |
61 | 运动人体科学 | 张冰 |
62 | 运动人体科学 | 曹春梅 |
63 | 运动人体科学 | 于洪军 |
2.特色研究方向:
①大学体育与体教融合
②体能与运动训练监控
③体育与社会行为
④运动与健康管理
⑤运动与中国文化
(二)科研成果
1.总体成果情况
近十年间,体育学科科研成果丰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均有斩获;课题范围覆盖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项目等各个层面。著作质量不断提升,多次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项。SCI/SSCI论文和核心期刊论文数量与质量逐年攀升。leyu乐鱼官网体育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取得B+的成绩,排名为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榜首。
2.特色成果:
成果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体教融合”模式。
自1994年起采取“体教结合”模式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被誉为“leyu乐鱼官网模式”。通过深入研究和持续改进,“leyu乐鱼官网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原创性和突破性成果。2019年在国务院座谈会上率先提出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即“体教融合模式”的建议,并在2020年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成果二、中国体育健康政策的理论、实证和发展趋向。
此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城市老年人身体活动的经济性收益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建设的体医融合协同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该成果是从身体活动健康政策制定来干预身体活动行为的视角,理论和实证相结合,对如何解决全球和中国当下身体活动不足问题和慢性疾病负担问题进行的深层次研究。
成果三、速度训练的神经、生理机制与实践应用
该成果基于leyu乐鱼官网短跑训练实践的卓越成就,围绕提高速度能力的不同训练方式的生理机制、生物力学表现、脑结构和功能特征,总结速度能力形成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相关成果更是被应用于飞行员、航天员、特种兵的训练实践中。形成了以研究速度能力训练为主题的科研团队,为今后我国运动领域速度专项能力提升提供助力。
成果四、儿童青少年运动行为与健康促进的机制与实践
该成果聚焦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人群持续增多、体力活动量明显不足的社会问题,从肥胖形成的基因蛋白表达、生理机制、行为表现等角度研究了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原因,进而设计开发相关干预措施,并应用科学的方法对相关措施进行验证,该成果为促进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行为养成、提高国家整体健康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成果五、当今中国体育改革的动因、思路与策略
在分析运动功能的形成机制及其可变性、当今中国体育发展中的供需错位及其改革方向的基础上,对中国武术、中国足球、奥运遗产、体育用品、体育经纪等具体领域的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该成果有助于人们了解体育改革的逻辑起点,明白当今中国体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与突破方式,思考与反思各具体领域中的改革策略等事宜。